公安机关着力完善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体系,制定并细化执法质量考评、执法巡查、案件审核等制度规范
执法质量考评实行 “一案一评”,从案件受理、调查取证、法律适用到结案归档,对执法办案全流程进行量化打分,对存在问题的案件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。
执法巡查采取 “四不两直” 方式,直插基层执法单位,重点检查执法场所规范化管理、记录仪规范使用等情况,确保执法行为全程留痕、可回溯。
主动打开大门,积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。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督平台,线上依托政务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开通 “执法监督” 专栏,群众可随时对执法问题进行留言反馈;
线下在派出所、警务站等场所设置意见箱,定期收集群众意见。同时,建立 “接诉即办” 机制,对群众反映的执法问题,要求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核查处理,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群众。
构建 “发现问题 - 督促整改 - 跟踪问效” 的执法监督闭环管理机制。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执法问题,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、督办单等形式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。建立整改台账,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 “回头看”,确保问题整改到位。
大力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智能化建设,打造综合性执法办案平台。该平台整合案件受理、执法办案、监督管理、服务保障等功能,实现执法办案全流程数字化、智能化。
嫌疑人进入办案区后,通过智能登记设备完成身份核验、信息采集,随后在系统指引下,依次完成人身检查、物品扣押等环节。同时,平台对案件办理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,对超期未办结案件、程序不规范操作等情况及时提醒,有效避免执法随意性,提升执法办案效率和质量。
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建设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。该平台汇聚海量执法数据,通过智能算法对执法行为、案件类型、执法质量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。
同时,利用数据分析结果,指导基层执法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整改和业务培训,实现执法风险的精准防控。
全面推广使用智能记录仪、移动警务终端等先进执法装备。智能记录仪具备高清摄像、实时传输、自动定位等功能,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全程开启,执法影像实时上传至执法监督平台,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、全程可追溯。
以实战需求为导向,制定科学合理的全警培训规划。根据不同警种、不同岗位的执法特点和需求,将培训课程分为基础执法课程、专业警种课程和高级执法课程。基础执法课程面向全体民警,重点培训法律法规、执法程序、执法规范等基础知识;专业警种课程针对刑侦、治安、交通等警种,设置专门的业务技能培训内容。
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,邀请法律专家、业务骨干、一线优秀民警担任授课讲师,综合运用理论讲解、案例分析、模拟演练、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。在模拟演练环节,设置各类复杂执法场景,如暴力犯罪抓捕等,让民警在模拟实战中锻炼应变能力和执法技能。
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,对民警的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。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测试、技能操作考核和实战表现评估等方面,考核结果与民警的职级晋升、评优评先、岗位调整等紧密挂钩。对考核优秀的民警给予表彰奖励,并优先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;对考核不合格的民警进行补考和强化培训,补考仍不合格的进行岗位调整。
【模板版权声明】
排版|135编辑器
图片|135摄影图(ID:80096) ,
使用请自行替换
贴纸|135编辑器+笔格海报
(ID:761599、760829)
文字|来源于135AI写作,请自行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