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在这段特殊时期,人体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侵扰,健康面临诸多挑战。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,做好祛湿、防暑工作,避开饮食禁忌,才能安然度过三伏,守护身体的健康。
2025年的三伏天,从7月20日起正式拉开帷幕,至8月18日结束,共计30天。
初伏为7月20日—7月29日(10天)
中伏是7月30日—8月8日(10天)
末
伏
末伏在8月9日—8月18日(10天),8月19日出伏
初伏来临,暑气开始发力,湿度也逐渐攀升,此时人体阳气向外发散,脾胃功能相对薄弱,正是湿气趁虚而入的阶段。身体被“湿邪”侵袭后,常出现头身困重、四肢酸楚、舌苔厚腻、大便黏腻不成形等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初伏期间,每周进行2-3次艾灸,可选择足三里、三阴交、中脘等穴位。足三里能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;三阴交可健脾利湿、调补肝肾;中脘则对脾胃虚弱、运化失常有很好的改善作用。
选用藿香、佩兰、艾叶等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各30克,将其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煮沸后,小火再煮15-20分钟,然后倒入浴缸。待水温适宜(38℃-40℃)时入浴,每次泡澡15-20分钟。藿香能芳香化湿、解暑发表;佩兰可化湿醒脾、解暑;艾叶温经散寒、祛湿止痒。
很多人因三伏天的酷热而犯懒,减少了运动量,但这恰恰给了湿气可乘之机。清晨或傍晚,当气温相对凉爽时,选择慢跑、瑜伽、八段锦等运动。在运动过程中,身体微微出汗,汗水带走的不仅是体表的热量,更是体内的湿气。
中伏是三伏中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段,此时暑湿交加,人体津液易被耗伤,做好防暑工作至关重要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中暑,危害身体健康。掌握以下防暑秘籍,让你在炎炎夏日也能清凉一夏。
中医讲究“药食同源”,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归经,合理搭配饮食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。饮食还要注意节制,避免过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损伤脾胃。
中医传统的运动养生方式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养生功效备受推崇。太极拳动作缓慢、柔和,注重以意领气、以气运身,能够调节呼吸、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。
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损伤脏腑,如“喜伤心”“怒伤肝”“思伤脾”“忧伤肺”“恐伤肾”。因此,保持平和的心态、稳定的情绪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
末伏时节,暑气渐消,秋意初萌,但暑湿之气仍未完全散去,此时人体脾胃在经历了前两轮的暑湿考验后较为虚弱,饮食调养尤为重要。牢记以下饮食禁忌,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守护好脾胃的健康。
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,冷饮、冰镇水果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,一口下去,瞬间带来凉爽之感。然而,过度食用这些寒凉食物,犹如给脾胃泼了一盆冷水,极易损伤脾胃阳气。脾胃是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精微,脾胃阳气受损后,消化功能减弱,就会出现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三伏天闷热潮湿的天气,会使人体的肠胃消化功能有所减弱。此时,辛辣油腻的食物无疑是给肠胃增添了沉重的负担。火锅、烧烤等辛辣油腻食物,虽然口感诱人,但食用后会刺激肠胃黏膜,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。
高温环境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温床,即使将饭菜放入冰箱,也无法完全阻止细菌的生长。隔夜饭菜在放置过程中,不仅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失,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,食用后容易引发食物中毒。末伏时,做饭要适量,尽量不吃隔夜剩菜。
微信号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编辑器
排版:135编辑器
贴纸:135编辑器
图片:135摄影图(ID:62866)
使用时请自行替换
文字:135AI写作,仅用作占位,使用时请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