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暮色漫过青瓦,晚风拂动檐角的风铃,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光便带着几分温润,照亮了家家户户门前的烛火。中元节,这个承载着千年情愫的节日,既有对先人的追思,也有对生命的敬畏,在时光的流转中,静静诉说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密码。
当暮色漫过青瓦,晚风拂动檐角的风铃,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光便带着几分温润,照亮了家家户户门前的烛火。中元节,这个承载着千年情愫的节日,既有对先人的追思,也有对生命的敬畏,在时光的流转中,静静诉说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密码。
道教将一年分为“上元”“中元”“下元”三节,分别对应天、地、水三官的诞辰。其中,中元节是地官“赦罪日”,传说这一天地官会巡访人间,考察善恶,赦免亡魂罪过。道教信徒会举行“斋醮”仪式,为亡魂祈福,也为生者消灾。
佛教故事中,目连救母的传说为中元节注入了慈悲内核——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,向佛陀求助,佛陀告知需在七月十五设“盂兰盆”(意为“救倒悬”),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,借助众僧之力解救母亲。这一典故与道教习俗相融合,让中元节有了“孝亲”与“普度”的双重意义。
古代民间认为,七月是“鬼月”,十五是鬼魂归家的日子。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、超度亡魂,既表达对先人的思念,也祈求阴阳相安,逐渐形成了兼具宗教仪式与生活气息的节日传统。
中元节的习俗,如同散落的珍珠,串起了中国人对“生死”与“团圆”的理解,每一项都饱含温度。
这是中元节最核心的习俗。人们会提前备好纸钱、香烛、水果、糕点等祭品,前往祖先墓地祭扫,清除杂草、培添新土,在墓前焚香祷告,诉说近况,仿佛与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家中则会在厅堂设供桌,摆放祖先牌位,点燃长明灯,象征照亮先人归家的路。
夜幕降临时,人们会将亲手制作的河灯(多为莲花形状,内置蜡烛)放入河流、湖泊中。点点灯火顺流而下,如繁星坠入水面,传说这是为亡魂指引方向,也寄托着生者“愿逝者安息,生者平安”的祈愿。
民间有“七月半,吃茄饼”的说法,将茄子切成薄片,裹上面粉油炸成饼,相传茄子形似元宝,吃茄饼寓意招财纳福。而鸭子在中元节登场,则与“压”“押”谐音有关,古人认为吃鸭可“压住”邪祟。
中元节的意义,藏着中国人对生命、伦理与自然的深层思考。
从目连救母到现代祭祖,中元节始终将“孝亲”放在首位。它提醒人们,即便亲人远去,那份血脉相连的情感不应被遗忘,通过祭祀表达感恩与思念,是“孝道”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。
与西方文化对“死亡”的避讳不同,中元节以温和的方式让人们直面“生死”——它告诉我们,死亡并非终结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记忆中。这种对生命循环的理解,让人们在追思中学会珍惜当下,也学会与离别和解。
无论是祭祖、放河灯还是普渡,都蕴含着“阴阳相安”的愿望。生者通过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,也祈求亡魂不扰人间,这种对“人与鬼”“人与自然”和谐共处的期盼,折射出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处世智慧。
排版 | 135编辑器
图片 | 135摄影图ID:60007
文字 | 135AI写作
头图 | 笔格设计ID:69765+135自带素材
孔明灯ID:146830河灯ID: 146832竹子ID:146831
版头“中元节”毛笔字ID:163550为135自带艺术字贴图,
不可修改文字内容
文字仅做模版占位展示,购买后请自行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