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
节日
MID-AUTUMN
FESTIVAL
又是一年中秋至,这轮穿越千年的明月,承载着古人的浪漫想象,也见证着今人的团圆期盼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秋,解锁它的由来、习俗与诗意,在月光下打捞时光里的温暖与美好。
早在先秦时期,“祭月”便是皇室重要的祭祀活动。古人认为月亮掌管潮汐、影响农时,秋夕(中秋夜晚)正是月亮最圆、月色最盛之时,帝王会率领百官设坛祭月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
唐代时,中秋赏月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,诗人们对月饮酒、吟诗作赋,让中秋多了几分浪漫气息;
到了宋代,中秋正式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——百姓们会在这一天张灯结彩、赏月宴饮,甚至连孩童都提着灯笼穿梭街巷。
提到中秋,总绕不开“嫦娥奔月”的传说:后羿射日获不死药,嫦娥误吞后飞升至月宫,从此与丈夫隔月相望。
古人借这个故事,将月亮赋予了“思念”的情感;而月宫中捣药的玉兔、伐桂的吴刚,更让中秋多了几分奇幻色彩,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。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,赏月是中秋最核心的习俗。
无论是在庭院中摆上一桌瓜果,还是在江边与亲友并肩望月,当月光洒在身上,仿佛就能与千年前的古人共享同一份宁静——此刻,距离不再是阻碍,明月成为连接思念的纽带。
月饼的诞生,本是为了传递“起义信号”(元末朱元璋用月饼藏纸条号召起义),如今却成了“团圆”的象征。
从传统的五仁、莲蓉,到如今的流心奶黄、冰皮月饼,口味在变,但“分食月饼”的意义不变: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将圆圆的月饼切成小块,每人尝一口,便是“团圆不分家”的美好寓意。
在南方一些地区,中秋夜晚会放飞天灯(孔明灯)。人们会在灯上写下心愿,比如“家人平安”“万事顺遂”,然后点燃灯芯,看着天灯缓缓升空,与明月融为一体。此刻,仿佛心愿也随着天灯飞向远方,藏进了温柔的月色里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苏轼的这首词,道尽了中秋的复杂心绪——既有对亲人的思念,又有对人生的豁达。如今,每当中秋月圆,人们总会念起这句“千里共婵娟”,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期盼,成为中秋不变的情感共鸣。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王建的这首诗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写出了中秋最真实的场景:月光洒在庭院,桂花沾着冷露,家家户户都在望月思亲。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把中秋月色写得壮阔又浪漫:潮水与明月共生,月光随波浪蔓延,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温柔的月色包裹。
中秋佳节
花好月圆
【文案】135AI写作,使用请替换
【图片】135摄影图,使用请替换
ID:89231
【艺术字】中秋节(ID:164169)
可修改颜色不可修改文字
【贴纸】笔格AI生成/135编辑器
【排版】135编辑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