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
防中暑指南
- 夏季中暑防范秘籍 -
在这骄阳似火的季节,中暑——这个隐匿在高温背后的健康隐患,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。无论是户外辛勤劳作的工作者,还是享受夏日时光的普通市民,都可能成为它的“目标”。
在夏季高温环境下,人体因长时间暴露于烈日或高温场所,当体温调节系统不堪重负,便会引发中暑。中暑是一种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、汗腺功能衰竭,以及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而导致的急性热致疾病。
通俗而言,高温环境如同无形的“压力源”,持续挑战人体的热平衡机制,一旦超出机体代偿能力,中暑风险便急剧上升。据医学研究,当环境温度超过32℃、相对湿度大于60%时,中暑发生率显著提高,尤其在通风不良、散热受阻的密闭空间中,中暑隐患更为突出。
中暑并非瞬间爆发的急症,而是随着高温侵袭程度与人体耐受极限的博弈,呈现出从轻微不适到危及生命的渐进过程。了解中暑的不同阶段,如同掌握健康的“信号灯”,能帮助我们在危险逼近时精准应对。
先兆中暑作为中暑的初始阶段,常表现为口渴、多汗、头晕、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。此时人体体温基本正常或略有升高,如同机体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,提醒人们需及时采取降温补水措施。
当先兆中暑未得到有效干预,病情会进展至轻度中暑阶段。此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,患者体温可升至38℃以上,并伴有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面色苍白、恶心呕吐、脉搏增快等表现。
重度中暑包含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,其中热射病最为凶险。热痉挛以肌肉痉挛疼痛为主要特征,多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;热衰竭常表现为血压下降、晕厥等循环衰竭症状。
从先兆中暑的温和提醒,到轻度中暑的紧急警示,再到重度中暑的生死考验,中暑的每个阶段都紧密相连。只有充分认识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,才能在高温季节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,守护好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。
科学安排户外活动时间,尽量避免在每日10时至16时高温时段外出。该时段太阳辐射强烈,地表温度峰值可达50℃以上,暴露风险极高。若无法避免外出,需提前规划路线,减少停留时间,并做好防晒措施。
外出时穿戴防晒装备,选择宽檐帽、遮阳伞、长袖防晒衣等物理防晒物品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;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,每2-3小时补涂一次;佩戴偏光太阳镜,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。
养成主动饮水习惯,每日饮水量建议达1.5-2升,少量多次饮用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。除白开水外,可适量饮用淡盐水、运动饮料或绿豆汤,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、钾等电解质,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。
微信号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编辑器
【模板版权声明】
排版|135编辑器
图片|来源于135摄影图(ID:62571),使用请替换
文字|来源于135AI写作,使用请替换
贴纸|135编辑器
教研活动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,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指引方向,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近期,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精彩瞬间,感受教研的魅力与力量。
教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,每一次方法的革新、每一次策略的优化,都是为了点亮学生求知的眼眸,铺就他们成长的道路。
在教育的星河中,教研是指引方向的灯塔,照亮教师专业成长的航道。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推动教育创新发展,中学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培训活动。本次活动以深度交流为笔,以专业引领为墨,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中,绘就教育新蓝图。